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42
旧澳门官方网站2024-04-29 旧澳门官方网站23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向污染宣战,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明显都是前所未有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同时,也要清醒看到,过去多年高增长积累的环境问题,具有复合型、综合性、难度大的特点,解决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污染重、损害大、风险高的形势还没有根本扭转。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关系近十四亿中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不管有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坚定决心,坚决打好打胜这场攻坚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执政党使命所在。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之所好好之, 民之所恶恶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坚持生态惠民、 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打几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当前,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已成为民心之痛、民 生之患,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甚至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这些问题,要集中优势兵力,动员各方力量,群策群力,群防群治, 一个战役一个战役打,打一场污染防治攻坚的人民战争。

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其中,污染防治好比是分子,生态保护好比是分母,要对分子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对分母做好加法扩大环境容量, 协同发力,要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监管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要推进城镇留白增绿,使老百姓享有惬意生活休闲空间。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 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就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 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 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在 生态保护红线方面,要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实现一条红 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在环境质量底线方面,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底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对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必须严肃问责。在资源利用上线方面,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要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 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 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 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要坚持环境友好,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 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

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这里既包括有形的边界,也包括无形的边界,要完善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好主体功能区战略,明确生态 红线,加快形成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在空间上对经济社会活动进行合理限定。

这场疫情启示我们,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人类不能再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 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二○三〇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二○六〇年前实现碳中 和,各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 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发展中国家面临抗击疫情、发展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我们要充分肯定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所作贡献,照顾其特殊困难和关切。发达国家应该展现更大雄心和行动,同时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韧性,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 面支持,避免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帮助他们加速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