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40
旧澳门官方网站2024-04-24 旧澳门官方网站241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 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 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要理顺医药卫生体制,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强化行政管理职能,落实监督监管责任,健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要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创新监督考核评价机制,督促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要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

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疫情监测预警贵在及时、准确,要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实现传染病实时直报,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要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网络直报、医疗卫生人员报告、科研发现报告、舆情监测等多渠道监测 预警机制,及时研判风险,强化早期预警,要加强传染病等重大疫情应对处置能力建设和培训演练,真抓实备,常备不懈,确保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能上得去、打得赢。要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改善基础条件,提升检验检测和信 息化水平,增强对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能力。要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增强一线疾控人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要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要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基地建设,提高应急综合救治能力。要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要优化科研攻关体系和布局,研究建立重大疫情等紧急状态下的科研攻关指挥、行动、保障体系,提高体系化对抗能力和水平。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新时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坚持预防为主,创新爱国卫生运动方式方法,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加快建设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集集中特点的公共卫生体系,深人持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在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正在悄然成为良好社会风尚,这些健康文明的做法要推广开来、坚持下去。

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加快建立完善制度体系,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实现健康和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全党同志都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同时,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 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居住不到宜居的环境,那样的小康、 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所以,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