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三维子之,是谓微 明。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俯视屏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要想缩合它,必先扩张它;要想削弱它,必先增强它;要想废除它,必先兴盛它;要想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可以说是非常微妙通明的道理了。柔弱可以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离开水,国家的锐利武器不可以向人展示。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①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
道没有任何作为,侯王若是能遵循道的法则,天下万物将以自身来演化发展。社会回归到正常发展之后又会滋生贪欲,我将用道的真朴去镇压它,以道的真朴去镇压,那么人们又变得无私欲。无欲无求必定会清静无为,天下万物将自归安定。
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 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⑤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 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之人不因德事而感到有德,这是真的有德。下德之人想追寻德,实际上没有德。上德之人只是顺其自然无心为德,下德之人口中有德但实际没有德。上仁之人勉力博施于人,但无私心意图;上义的人勉力施为,但常有私心目的。上礼的人勉力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扬着胳膊使人强从。所以,丧失了道以后才出现德,丧失了德以后才出现仁,丧失了仁以后才出现义,丧失了义以后才出现
礼。那样的礼,是忠信衰败的表现,也是社会动乱的祸首。那有先见之明的人,是道的虚饰,是邪伪的开始。因此,大丈夫应取忠厚不取薄礼,取实在不取虚华。所以,舍弃薄和华而采取厚和实。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③,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以宁将恐发,神毋以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以贱为本,必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邪? 非也?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自古以来与大道统一的事物,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验,川谷得道而盈满,万物得道而生存,侯王得道才能成为天下的君主。据理推测,天如果失去清明就恐将崩裂,地如果失去宁静就恐将塌陷,神如果失去灵妙就恐将消失,川谷如果失去盈满就恐将空竭,万物若不得道,就不能生存,将会引来毁灭。侯王如果不得道就会失败,尊贵的基础是贫贱,高的基础是下。所以君
士主自称孤家、寡人、不谷,这不是说明君王以贫贱为本吗?有之难道不是吗?所以招来过多的荣誉反而没有荣誉。因此,不追求美玉的尊贵华丽,反而要像石头那样坚硬低贱、不张扬。
第四十章
[原文]
反①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②。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循环反复是道运动的力量来源,渺小柔弱是道在运动法则上的具体运用。天下万物皆是从有之中演化而来,有却是从无那里演化发展形成的。
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万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不得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以君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殷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上等智慧的人听了道,便会勤于实践它;中等智慧的人听了道,对它的存在半信半疑;下等智慧的人听了道,则会嘲笑。没有嘲笑就不是真的道了。所以《建言》中说: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在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凹凸不平。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洁白无瑕的东西好像含灰纳垢一般;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建的德好似怠惰;纯真质朴的品格好像浑浊;最方正的东西好似没有棱角;大型珍贵的器物是最晚完成的;最大的声响反而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它的形状;大道幽隐而默默无闻,无名无状。也只有大道,善于给予万物并且成全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