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3日在湖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省长王忠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湖北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的严重冲击,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贯彻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在省委坚强领导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奋发作为、顽强拼搏,顺利完成省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交出了难中求成、殊为不易的发展答卷。
——经济增长顶压前行、稳中向好。坚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政策靠前发力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以自身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3%,在过五万亿经济大省中增速领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在10个工业大省中增速第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增速全国第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8%,居全国前列。投资、进出口、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分别比预期目标高5、2.9、1.5个百分点。我省经济激流勇进、逆势上扬,始终保持奔腾向前的势头。
——先行区建设夯基垒台、全面起势。突出目标导向、规划引领,编制完成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三区三线”国土空间规划、“荆楚安澜”现代水网规划。区域经济竞相发力,武汉经济总量接近2万亿,襄阳、宜昌加速迈向6000亿,荆州可望达到3000亿,2000亿以上城市增至9个,全国百强县增至8个,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科技创新聚势突破,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汉江实验室实现我省国家实验室“零的突破”,数字建造、智能设计与数控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运行,国家级研究中心、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达到88家,湖北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11377个、历年最多,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135个、再创新高。黄黄、郑渝2条高铁建成通车,高铁里程超过2000公里,从全国第14位跃升至第8位。沿江高铁、引江补汉等重大战略性工程加快推进,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专业货运机场花湖机场正式投运,武汉超算中心、三峡东岳庙数据中心等一批新基建标志性项目建成启用。先行区建设起步稳健、开局良好,展现出充足后劲和光明前景。
——动能转换积厚成势、加力提速。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产业转型步伐加快,“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崛起,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7%、高于规上工业14.7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1.2%;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8%,“光芯屏端网”产值突破7000亿元,习近平总书记肯定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创新主体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两年翻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4万家、增长70%,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0亿元、增长42%。湖北经济冲刺新赛道、澎湃新动能,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阔步前行。
——改革开放蹄疾步稳、活力迸发。坚持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互促共进,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我省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由“高”组别升至“非常高”组别。新增市场主体144.4万户、再创历史新高,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368家、上市企业21家,19家企业入围中国民企500强,均为历年最多。5家国企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省联投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国资国企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习近平总书记视频出席《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并发表重要致辞,疫情之下坚持“打伞干活”,成功举办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汉交会等14场国际性全国性活动。进出口总额突破6000亿元,连续三年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湖北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
——多重目标动态平衡、协同推进。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理念,实现稳增长、惠民生、保稳定、防风险的良性互动。强化就业优先,新增城镇就业91.6万人,留鄂来鄂高校毕业生42.4万人,均超额完成年初目标。千方百计促进增收,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5.8%、7.9%,均居全国第1。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污染防治工作获评国家考核优秀等次,蓝天碧水成为常态。克服历史同期降水最少、高温持续时间最长、受旱范围最广影响,粮食总产达到548亿斤,大旱之年实现稳产丰收。坚持主动防、早发现、快处置,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病毒变异和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肯定我省疫情防控经验值得总结。
一年来,我们保持闯劲拼劲韧劲,以统筹之策应对非常之难,以务实之为力求非常之效,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全力以赴稳增长,经济回稳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坚持稳字当头,强化经济运行趋势性研判和精准化调度,着力稳主体、扩内需、畅循环,把牢发展主动权。助企纾困成效明显。全面落实中央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制定实施我省133项工作清单等配套措施,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全年减免税费1192亿元,普惠小微贷款增长26.9%。加强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和交通物流保通保畅,新组建湖北国控、楚象2家供应链平台企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宁德邦普、吉利路特斯等1030个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随州至信阳高速等80个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建设,孝感汉川电厂四期、宜昌清江抽水蓄能等398个重大能源项目加快推进。争取新增地方政府债2243亿元,历年最多。新批项目用地46.6万亩、增长30.8%,供地54万亩、增长16.4%,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力保障能源电力供应,顺利迎峰度夏度冬,没有发生拉闸限电。消费市场加快恢复。先后投放14.3亿元消费券,直接拉动消费52.5亿元。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推动家电下乡,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149%。组建新零售联盟,促进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线上团购等新型消费,网上零售额增速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我省经济在多重压力下稳住基本盘,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能。
(二)全力以赴促转型,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经济创新力、产业竞争力,打通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科技强省建设迈上更高水平。出台武汉科创中心建设意见及实施方案,清单化项目化落实51项国家重点支持事项。脉冲强磁场大科学装置优化提升项目启动建设,杂交水稻、作物遗传改良2家重点实验室纳入首批标杆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建设,武汉、宜昌、襄阳、孝感、黄石5地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示范。4家企业入选国家创新技术示范企业、数量全国第2。产业结构加快迈向中高端。深入推进“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2469个、完成投资3332亿元,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2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3家、全国第6。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行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比提升至22%,光电与医疗装备科技园入选全国首批10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荆州油气钻采装备、咸宁安全应急装备、潜江微电子材料等7家基地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实施数字经济跃升工程,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2.4万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上云工业企业达到4.6万家, 5G全连接工厂108家,5G网络实现县城全覆盖;12个项目入选国家新型信息消费示范、数量全国第2,13个项目入选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数量全国第3。创新动能茁壮成长,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湖北经济量质并进的特征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