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七个坚持”:
一、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党中央必须对经济工作负总责、实施全面领导。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必须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四、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五、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
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就是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为主要手段,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
六、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
要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善于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
七、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宏观调控的度,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坚决防范各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传统动能),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颠覆现代技术是浅见)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
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产区有钱财)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