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社会救助政策
1.2020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以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积极稳妥推动社会救助改革完善的重要举措。
2.《意见》围绕守住基本民生底线,实现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对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了顶层设计。
(1)一是在社会救助发展目标上,首次提出两个阶段和具体目标。
即用2年左右时间,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在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到2035年,实现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难群众,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密实牢靠,总体适应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2)二是在社会救助体系结构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意见》根据救助对象的困难程度和致贫原因划分为三个救助圈层,分别给予相应的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社会救助,形成多层次的分类救助体系。
(3)三是在社会救助方式上,《意见》提出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要求创新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特殊困难群众提供访视、照料服务。
(4)四是在社会救助发展上,突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这个重点,要求加快实现城乡救助服务均等化。加大农村社会救助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方向
(一)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促进就业创业
继续将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发展,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程度再上一个台阶。努力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逐步缩小差距,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对困难群体精准帮扶,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公平的教育。
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为党和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人才。
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
着力建立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立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全面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管理和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加快建设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
(二)继续补齐卫生健康短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整合、优布局,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中西医并重,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完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从规模扩张向整合协同转变,围绕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优化布局。
倡导医研企协同的临床研究,促进高水平研究型医院临床研究评价、医学成果转化;发挥国家和省级高水平医院人才、技术和品牌优势,增加优质医疗资源向中西部等资源短缺地区供给;鼓励通过委托管理、专科联盟等多种方式引入省级优质医疗资源,补齐中西部地区的薄弱县县级医院(含中西医)和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力短板,满足边远乡镇和村群众医疗需求;按照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强重大疾病防控;重视并支持中医名医资源的保护与传承,鼓励中医药创新研究。
(三)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支持集供养、康复、护理、医疗和社区支持等功能为一体的养老卫生福利设施建设,鼓励医养结合型养老企业集团化发展。
实现残疾人服务设施全覆盖。完善养老和托育领域建设。
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与老龄化进程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