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领域发展规划与政策1
旧澳门官方网站2022-04-28 旧澳门官方网站631

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根据该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做出具体部署,是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

一、指导思想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发展目标

1.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2.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二)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三)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

(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

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五)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

(六)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

总结: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摆脱贫困是前提。

四、重大政策举措

(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二)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三)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四)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

1.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2.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1)对具备条件的村庄,要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2)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要统筹兼顾保护与发展;

(3)对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要加大力度实施生态移民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