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的荒废,人们才开始推崇和赞扬仁义道德;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才会产生虚伪狡诈;家庭的不和睦,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会出现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杜绝仁慈,抛弃道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巧诈和获利,就不会再出现盗贼。“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像沙漠一样,面积广大无边,无边无际,永远没有尽头。而人们却熙熙攘攘的拥挤在一条仕途的小路上,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唯独我漠然于此而无动于衷,混混沌沌的样子,就像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又象疲倦闲散的样子,好像浪子没有归宿。众人都富余的东西,我反而要舍弃。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世人都喜欢炫耀,而我却昏昏昧昧;世人都精明机巧,而我却无所辨识的样子。一边静的像海似的,另一面却像不止的狂风。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固守着原始质朴的状态。我与人不同的原因,是因为以“道”为贵。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眾(zhòng)甫之状哉?以此。
最大的德,其表现为对道的顺从。“道”,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好像有又好像无,好像是实际存在的,又好像是虚的,在惚兮恍兮中好像有象呈现,但又在惚恍中好像有可见得到的物质产生。幽暗而又深不可测的一定是道中蕴含了促进事物生长的精气;这精气是最真实的,在它里面包含了宇宙中一切信息。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大,所以才能长久。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