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福祉不断增进
今年洪山区聚焦共同缔造、共建共享,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家门口就是生活圈,家周边就是“幸福圈”。
公共服务优质普惠。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双湖中学、武珞路小学爱家分校等一批新改扩建学校完工投用,新增学位3900个,全区普高升学率、一本上线率不断创新高。省人民医院洪山院区开业运营,和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回迁项目基本建成。扩大文化体育服务供给,建成省、市级体育公园3个,好燃时刻智慧体育公园荣获全国全民健身补短板示范项目。
民生保障扩面提质。创新采用奖补方式鼓励个体商户开放经营场所为老人提供助餐服务,幸福食堂队伍再扩大,全区新开业幸福食堂、老年助餐点18个。新增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3家、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站)1个。新增托育托位1018个。
社会大局平安稳定。进一步提高“共同缔造”试点工作质效,完成全省基层治理创新试验区创建工作。推行“1+5+N”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助力矛盾纠纷基层化解。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开展防汛抢险、森林防火、防溺水、消防等各类应急演练300余场。
2025年这么干
加快科教优势转化
提升科技创新引领能力。支持基础科研攻关,服务华科大脉冲强磁场实验室优化提升项目、地大湖北省地球科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全力支持洪山实验室孵化楼开发建设,打造生物育种前沿创新中心。高标准建设环理工大创新特色街区,全年新增创新街区(园区、楼宇)5万平方米以上。支持高校院所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等体制改革,加强与“武创通”等市级平台对接。
推动“实数”“两业”创新融合。聚焦实体经济、数字经济,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培育武汉市标杆智能工厂1家以上、湖北省5G工厂1家以上,支持融创智谷打造武汉市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特色园区。持续推进5G基站、千兆光网建设,打造“数字街道”“智慧街道”。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打造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科技领军企业为标杆的创新梯队。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规上高企总数突破160家。用好“基金+基地”服务模式,强化区级产业引导基金、“母基金”撬动作用,以金融活水激发经济活力。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加强重点产业招商招引。充分挖掘工业用地、村集体产业用地、产业园区等载体潜力,聚焦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等产业上下游,构建“1+N”产业发展要素支撑体系。突出招投联动、校友招商、科技招商,依托头部合作机构延伸招商触角,靶向招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头部企业、校友企业。
推动“扩区”落地拓空间。深化省级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采取“一区多园”管理模式,实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方式,将青菱都市工业园、武钢云谷·606产业园一并纳入洪山经济开发区扩区范围,打造占地1.4万亩的洪山工业经济走廊。
提速项目建设添后劲。紧盯新基建、新能源、新材料发展趋势,紧跟“两重”“两新”政策走向、资金投向,谋划储备一批特别国债、专项债、中央及省预算内投资项目。提高策划项目转化率。深化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改革。
丰富消费场景激活力。用好“以旧换新”政策,建好“乐享洪福”平台,推进保利上城悦荟广场、南湖缤购城等开业运营。一体构建新能源汽车销售、维保、充电、配饰等产业形态,引导传统油车销售企业“腾笼换鸟”。
优化营商环境增信心。加快三级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以事项清单规范为标准,推动政务服务阵地前移,让市场主体办事便利度更高。
提升城区功能品质
探索多元更新路径。积极适应市场新形势,开展“搬、盘、挪”行动,推动空间资源优势有序有效转化。统筹“留改拆建控”,坚持“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成片规划、重点突破、稳步推进鲁磨路片、白沙片、虎泉片等单元更新项目。
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强化改善型住房产品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土地供应,打造准四代改善型住宅项目,推出一批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健全基础配套功能。以畅通路网“微循环”、推进交通设施“微改造”、实现停车“一张网”为抓手,着力提升道路交通治理智能化水平。
完善城市精细管理。加强老旧小区、待开发地块、建筑工地等城市薄弱部位卫生清理。持续提升武汉站东广场等城市窗口形象,常态化开展“四线一口”、重点片区及大学周边等环境综合整治。盯牢巡司河、南湖等重点水域,实行“水岸一体共治”,同步推进长江大保护和湖泊港渠治理提升。新改建各类公园5个、绿道5公里,新增、改造绿地10公顷。
促进民生保障提质
织密社会保障网络。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大学生留汉2.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基本养老保险扩面2.3万人次以上,新增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2个,加快区级托育指导中心建设,新增托位690个。
扩大优质教育供给。推动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力争新增义务段公办学位5000余个,有序扩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力争新增学位1200个,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构建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区)。持续推进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配套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全民健身场所。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加快建设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凝练洪山文化标识。用好特色品牌,开展“四季文化”等群众性文体活动,持续讲好洪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