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
旧澳门官方网站2024-01-26 旧澳门官方网站394

(五)奋力推动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提升,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树牢全周期管理意识,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切实加强规划管控。完善全市一体、科学高效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市、区、乡三级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法定化和村庄总平面图规划全覆盖。优化滨江环湖临山景观风貌规划设计,科学管控天际线、山体线、水岸线,持续塑造“极目楚天舒”的城市意境。

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坚持“留改拆建控”并举,稳步实施城中村、景中村改造,积极推进33个更新单元改造,完成200个以上老旧小区改造。加强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武昌古城、汉阳古城保护利用,修缮改造延庆里、民众乐园等4处特色里份和历史建筑,优化提升昙华林、黎黄陂路、一元路3个特色区块。深化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

持续增强综合承载力。实施交通优化治理三年行动。推进和平大道东延线、右岸大道等6个进出城通道和12号线、3号线二期等8个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实施额头湾立交、常青立交等8处路网节点改造,建成绿色大道、通顺大道南延线等10条骨干道路,开通前川线二期、11号线二期及三期首开段3条轨道交通线。实施火车站、景区、商圈等重点部位交通提升工程,打通断头路20条,建成微循环路100条,优化微循环和定制公交线路60条以上,新增停车泊位15万个。持续完善市政设施,新建地下综合管廊10公里、海绵城市55平方公里,改造老旧燃气管网450公里,安装居民户内燃气安全设施100万户,基本完成全市二次供水改造,加快构建全市供气、供水、停车“一张网”。

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城市家具”维护管理,统筹推进架空线入地、箱柜整治和智慧多功能杆建设,开展150条主次干道缘石坡道“零高差”改造,修复人行道20万平方米以上,更新井盖4万个以上。实施300处背街小巷、100处以上空置地块环境综合提升,新改扩建150座城镇公厕,完成300座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微改造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2万个,建成分类收集设施1500个,改造收集转运站50个。加强行业监管,不断提升小区物业服务水平。深化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一网统管”。

城市是有机生命体,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让城市赋能生活,让幸福触手可及!

(六)奋力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更好发挥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市集约型内涵式发展。

做大市域发展能级规模。推动主城区转型提质,支持7个中心城区做强数字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枢纽经济,实施“工业上楼”,促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推动4个副城产城融合,支持东湖高新区加快建设武汉新城,大力发展独树一帜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打造世界光谷;支持长江新区加快建设江湾、五通、阳逻3个组团,大力发展低碳、健康、智造产业,打造区域重要增长极;支持武汉经开区加快建设军山新城,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打造中国车谷;支持临空港经开区加快建设国家网安基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中国网谷。推动4个新城区以信息化赋能四化同步发展,支持常福新城、纸坊新城、天河航空城、航天新城扩容提质,增强城关街道和中心镇(街)集聚力,因地制宜打造新型工业化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加快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大力实施武汉新城中轴线十大重点项目,谋划推进十大产业和平台项目,完善交通、市政、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培育集成电路、激光等产业集群,建设总部经济等7个功能区,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完善武汉都市圈“五同”机制,推进5个高速公路项目、5个断头路瓶颈路项目建设,加快市域(郊)铁路一期项目筹建工作,提升共建园区合作发展水平。

推动区域合作走深走实。积极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产业合作,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机制,推进与长株潭、合肥、南昌都市圈联动发展。扎实做好对口援藏援疆和省内结对帮扶工作。

我们要坚决扛起先行区建设主力军的重要责任,不断增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以一域服务全局,同心协力把武汉都市圈打造成全国重要增长极!

(七)奋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凸显大江大湖湿地城市特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扎实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加强生态修复。完成51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实施武船片堤防改造、江汉碧道一期等重点项目。启动建设国家储备林10万亩,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果。推进“四水共治”。新改扩建将军路、竹林湖等5座泵站,新增外排流量200立方米/秒以上,新建排水管网100公里,建设21座初雨调蓄池,新增调蓄能力24万立方米。建设湿地花城。巩固后官湖、藏龙岛等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成果,推进沉湖湿地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快打造“两江四岸”重点区块,实施武汉关阳台、汉正阳台、“一桥两山”等重点工程。持续扮靓特色花漾街区,建成南泥湾大道等20公里月季花带快速路,实施芳草路等26条樱花、紫薇特色路改造。提升发展大道等80条道路绿化品质,建成东湖绿道三期、环汉口绿道二期,新建绿道105公里、林荫路110公里。新改建各类公园110个,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达标提升攻坚三年行动,实施500个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省考核要求,强化跨区协调联动机制,加快巡司河、汤逊湖等河湖水环境治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1万吨/日,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0.9%。完成4个土壤污染地块修复,推进500个“无废细胞”创建。

着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抓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推进钢铁、电力、石化等6类重点行业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技术改造,实施节能降碳项目35个,建设改造充电桩8万个,新建换电站50座,推广新能源汽车15万辆以上。加快发展智能建造,新增装配式建筑2000万平方米。深化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依托“中碳登”打造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实施城市降温“通风、活水、增绿、透气、降碳”行动,推进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

百湖之市湿地花城、一城秀水半城山是武汉的靓丽名片。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使“云在蓝天水在城”的美丽江城更加生机盎然!

(八)奋力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

推进都市农业发展。全力抓好粮食安全和“菜篮子”稳产保供工程,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8万亩,建成智慧种养基地30个、保供基地300个以上。强化科技兴农,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展“武汉·中国种都”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配套项目15个,培育孵化科技企业30家。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90家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家庭农场,建好6个市、区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推进汉南兰岛、木兰花乡等10个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江城百臻”农产品品牌集群。

加强和美乡村建设。加快推进5个重点街(乡镇)、130个村(湾)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新改建农村公路150公里,持续提升供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完成18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70个,建成“村增万树”示范村、标准村120个。加快推进黄陂区全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建设。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持续落实点状用地政策,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新增集体经济发展扶持村和进步村70个。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新业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衔接项目400个以上。

强农固本是发展之要。我们要坚持政策向农业倾斜、资源向农村集聚、服务向农民拓展,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