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
旧澳门官方网站2024-01-23 旧澳门官方网站418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交织叠加的困难挑战,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胸怀“国之大者”,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为强大动力,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克难奋进、勇毅前行,经济运行回升向好、进中提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圆满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这一年,我们牢牢把握宏观政策同向发力的有利时机,有效应对需求不足的不利影响,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经济增速逐季回升,一季度增长4.5%,上半年增长5%,前三季度增长5.5%,全年增长5.7%,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经营主体超过206万户,“四上”单位达到1.7万家,城市能级跨越提升,武汉发展站上了新的起点。

这一年,我们积极抢抓国家战略聚焦叠加的重大机遇,有效应对转型升级的繁重任务,全力推动“两个优势转化”取得新进展。科创中心建设提速提效,全球首个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全球首款通导遥一体化北斗芯片等重大成果不断涌现,武汉首次进入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全球前十。五大优势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55%,入选国家5G工厂9家,居副省级城市第1。获批建设武汉—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279万标箱、居长江中上游港口首位。发展优势加快重塑,武汉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

这一年,我们充分依托城市发展不断积累的坚实基础,有效应对多重目标平衡的现实挑战,全力推动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开通运营地铁19号线、5号线二期和国内首条城市空轨,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540公里。新增城市骨干道路58公里、停车泊位15.2万个、充电桩7.08万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96个,新改建各类公园108个、绿道103公里。69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生活条件更加便利舒适,民生幸福更加可感可及。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扩内需稳增长,发展态势向上向好。突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政策向稳增长聚焦、服务向稳增长发力。消费市场加快恢复。出台扩大消费系列政策,举办促消费活动2300余场。开业武汉京东购物中心、越秀国金天地等6个大型商业项目,新增312家品牌店、旗舰店,打造11个直播电商集聚区,建成22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特种兵式旅游”火爆,城市烟火气升腾,接待游客3.33亿人次、增长62.4%,武汉持续位列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7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项目建设有力推进。实施“项目投资攻坚年”行动,大抓招商、大抓项目,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20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917个,建成投产亿元以上项目464个。助企纾困精准有效。实施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政策措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328.7亿元,惠及经营主体53万余户。设立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510家,发放政策性担保贷款180亿元,制造业贷款、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分别增长21.9%、25.4%、25.8%,净增中小企业10万家以上。

(二)坚持抓创新重应用,科教优势加快转化。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突出以“用”为导向,接续实施“410”工程,不断增强创新动能。平台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东湖科学城建设聚势突破,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重组和新建,6个大科学装置建设有力推进,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获批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光电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落户武汉。成果转化基础更加坚实。新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24万平方米,新增省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27家,认定市技术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各1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2198亿元,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4.56件。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25万家,实现两年翻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总量达1.45万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增至27家,居副省级城市第1。

(三)坚持调结构提效能,产业发展量质并进。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965”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开工建设长飞半导体、采埃孚汽车部件等265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海康威视、东风猛士等126个亿元以上项目,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7%。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6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突破300家,江夏区获批汽车零部件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9个、居副省级城市第2,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5家。整理和提升工业园区51.7平方公里。服务业加快扩量提质。新增总部企业39家、金融机构8家,纳税亿元以上商务楼宇达100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社会物流总额达到4.75万亿元,举办会展等活动1010场,获评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数字经济加快创新突破。工业互联网(武汉)国家顶级节点标识注册量、接入企业数突破185亿个、2.1万家,均实现翻番,获批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双智”试点城市验收考核全国第2。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搭建完成,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成投运。元宇宙数字产业基地开放运营,发布数字经济应用场景204个,建成数字经济产业园区30家,数字经济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都市农业加快特色发展。开工建设武汉现代农产品加工园,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000亿元,“江城百臻”获评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年度案例。

(四)坚持强功能优品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树牢人民城市理念,狠下“绣花功夫”,提高城市宜居韧性智慧水平。城市规划不断完善。优化市、区、乡三级国土空间规划和武汉新城、长江新区、军山新城等区域规划,发布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城市风道规划,多中心、组团式格局加快构建,空间布局更优。交通路网日益畅通。民航武汉区域管制中心、汉南长江大桥、轨道交通新港线西延线等313个城建交通项目开工建设,武大、武阳、硚孝二期3条高速公路开通运营,白沙洲大道快速化改造、和平大道南延线、友谊大道北段等15条道路和长丰桥改造等4个路网节点项目建成,畅通微循环路123条、断头路21条,优化完善慢行交通设施150公里,开通定制公交线路260条,市民出行更畅。城市更新有力实施。启动11个单元更新改造。新改建140公里排水管网,消除19个易渍水点,完成196处二次供水、440公里老旧燃气管网改造,开工117个一流城市电网项目。整治标牌标识、线杆箱柜6000余个,实施架空线入地1113公里,提升253条道路沿线立面品质,完成109处空置地块环境综合改造,更新井盖3.6万个,城市韧性更强。武汉都市圈建设成势见效。武汉新城中轴线十大重点项目全面启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建设深入推进,武汉都市圈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组建运行,开工建设天子山大桥,打通6条城际断头路瓶颈路,开通5条城际公交,实现1000项服务事项“一圈通办”,区域融合更好。

(五)坚持推改革促开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围绕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和开放协同发力。重点改革持续推进。实施110项营商环境创新举措。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武汉城发集团、投控集团、文旅集团实现战略性重组,武汉城建集团、金控集团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分别上升41位、25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卓尔控股、九州通医药、恒信汽车等7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逸飞激光、武汉蓝电、开特股份等10家企业上市和过审,武汉在全国“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中居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前十。构建供应链体系,华纺链、长江汽车等5个供应链平台组建发力。政务服务持续提升。推出134项“一件事一次办”主题事项,完成28个行业领域“一业一证”改革,武汉连续两年居全国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前十。开放合作持续深化。武汉自贸片区一批改革经验复制推广,三大综保区进出口总额增长12.5%,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325家。成功举办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设计双年展、华创会、汉交会等重大活动60余场。

(六)坚持保生态护环境,美丽武汉底色更足。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长江保护修复有力有效。持续开展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深入推进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不断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果,“江豚逐浪”的生态美景更加灵动。污染防治攻坚强力推进。建成东湖、机场河、黄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项目,新改建污水收集管网257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4.5万吨/日。建成垃圾集中处理设施7个,原生生活垃圾首次实现“零填埋”。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创建“无废工厂”54家。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完成124家企业排污权交易,新增光伏、生物质发电等装机容量42万千瓦,更新新能源出租车、城市配送车辆1.3万台,获评首批全国绿色出行创建城市。湿地花城建设出新出彩。百里长江生态廊道16个节点项目全面启动,洪山江滩、杨泗港都市T台等9个项目建成开放,新增江滩公园162万平方米。新建绿地1005公顷、林荫路102公里、绿色驿站102个,武汉动物园完成改造开园。建成美丽乡村项目218个,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带33条,蔡甸区、黄陂区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