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面对面④: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如何完成和推进的?2
旧澳门官方网站2022-08-09 旧澳门官方网站597

这是因为,我们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使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和壮大。在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官僚资本控制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命脉,掌握着能源、交通、银行等重要领域,而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力量相对弱小,主要集中在商业、轻工业等领域,与前者相比,在占比、规模和块头上不可同日而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全部没收的官僚资本转为国营经济,就使得巨大的经济力量集中到国家手中,使这个没收同时具有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到1952年,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已达到56%,国营批发商业的营业额占全国批发商业营业总额的60%。

这是因为,我们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已经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采取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基本经济政策,包括利用其积极性因素和限制其消极性因素两个方面。并且,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了应对经济领域的干扰破坏和不法行为,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困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措施,加深了私营工商业同国营经济的联系,使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了明显变化。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在时代的洪流中,很多事情好像没有主动地推进,但在大势的作用下就达到这样的结果,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这是因为,我们提高土改后农村经济的经营效率,促进了广大农村农业互助合作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分到了土地,但一家一户的分散劳动,生产力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求,并且容易出现贫富不均的情况。根据当时的认识和经验,人们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简单协作的互助组普遍建立起来,土地入股的初级合作社开始发展,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高级合作社也有了若干典型试验。这些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实际上成为农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最初步骤。

【知识通鉴】

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

互助组,是指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农民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各自的劳动力、畜力、农具不足的困难,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的劳动互助组织。初级合作社,是指在互助组的基础上,以个体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高级合作社,是指以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这是因为,我们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促使我国尽快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军事上进行侵略威胁,政治上敌视围堵,经济上严密封锁,新中国在国际上举步维艰。在恢复经济和“一五”计划建设中,只有苏联大力支持我国,给予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援助。加之资本主义国家暴露出诸多问题,发展很不景气,而社会主义国家充满向上发展的活力,显示出更大的优越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尽快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从3个方面作了深入阐释: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二、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三、土改后我国农业发展状况要求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

历史合力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汇聚,共同推动新中国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我们党顺应历史趋势、把握历史主动,明确提出过渡时期“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制定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按计划、有步骤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改造已基本完成,“一五”计划原定的主要指标大都提前完成了。同时,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等一系列上层建筑也相应建立起来,初步构建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大厦的“四梁八柱”,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知识通鉴】

第一个五年计划

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执行,1957年完成,基本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此期间,我国先后开工建设了1万多个工业项目,实施了一系列重点项目,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一化三改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简称。“一化”是指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指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体两翼是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形象比喻,“一体”就是“一化”,“两翼”就是“三改”。

尽管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党领导人民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社会主义中国以崭新的面貌,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平地上起高楼

第一辆国产汽车下线、第一座长江大桥通车、第一个大型油田投产、第一台国产电视机诞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制造能力从弱到强、产业体系从无到有、工业布局从偏到全、交通运输从点到面,其他事业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成就。石油工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国防科技工作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农民群众“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各行各业的人们豪情万丈、干劲十足,用生命和鲜血定格了一个个奋斗拼搏的画面,构筑起了建设新国家新社会的精神标识。1956年到1966年这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基立业的十年,很多成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影响一时,而且影响深远,甚至直到今天仍起到基础性作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充分的基础条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业。十年成就是在一片废墟上完成的,即便是在前人带路、目标引领、顺风顺水的情况下取得的,也实属不易。何况,这是党带领人民在异常复杂的内外环境中,独立自主探索、边干边试、不断纠偏的情况下取得的,更难能可贵。许多事后看起来十分明白的事情,当时却未必看得清楚。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经常是正确和错误相互交织,在复杂的曲线中推动了历史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