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 | 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这才是真“偶像”
旧澳门官方网站2021-11-12 旧澳门官方网站792

这个王朝已经不可挽救

天津教案对曾国藩的精神打击是巨大的。

不光是社会各界的痛骂让他深感痛苦,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教案,他清醒地认识到他所致力的所谓“同治中兴”只是一场梦:

这个王朝已经不可挽救了。

后世骂曾国藩为“汉奸”,主要原因是他对大清王朝的忠诚。

他以汉人身份,镇压了反清起义。

基于儒家伦理的要求,曾国藩对他效命一生的清王朝当然是有感情的。如果没有这种感情,他就不是一个儒家信徒,更别提理学家。

曾国藩忠于清廷,一方面是基于礼教原则,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虑,因为在列强环伺之下,清王朝覆灭,不仅会亡国,而且会亡天下。

他深知中国历史几千年来,每次更换朝代,总要经过长期的割据和内乱,然后天下得统一和太平。

长期的内乱就能引起亡国之祸,曾国藩所以要维持清朝,最大的理由在此。

因此,曾国藩是清王朝的忠臣。为了这个王朝,他拼尽心力,他这一生都在补天填海。

在平定太平天国后,他没有一日懈怠,紧接着就启动了洋务运动。

他的目标不只是延长王朝的寿命,更要更新它的精神,脱换它的胎骨,让它有能力来应对几千年未有之重大挑战。

而在他和其他所谓“中兴名臣”的努力下,大清王朝也确实一度出现了欣欣向荣之态,史称“同治中兴”。

然而,并不需要太长时间,曾国藩就发现这个“中兴”的基础并不牢靠。这个末世王朝的领导人并非中兴之主。

曾国藩发现,在慈禧的心中,王朝的前途远没有个人权力重要。

“剿”捻后期,慈禧一味急于求成乱指挥,更让曾国藩认识到她是一个没有什么战略眼光的领导者。

天津教案中慈禧的表现,更是大出曾国藩的意料。

这样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竟然相信子虚乌有的“剜眼挖心”之说,并且执迷不悟。为了自己的面子,居然把他这样忠心耿耿的老臣轻易抛出来当替罪羊。

曾国藩早年立下内圣外王之宏愿,并为此辛苦奋斗了一生。

然而到了垂暮之年,他才猛然发现他虽然耗尽一生精力,但是这片天,已经补不起来了。

曾国藩天资平常,这不仅是指他智商平常,也包括说他的身体素质也不好,一生伴随多种严重的病患。

以如此孱弱的身体,承担起挽救国家、填海补天的大业,曾国藩的艰难可想而知。

 

为国家办最后一件大事

曾国藩后期政治生涯,核心目标是兴办洋务,渐图自强。

曾国藩知道,所谓洋务不是办几个工厂就算完成的。他曾为江南制造局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设翻译馆。

他聘请英国人伟烈亚力、傅兰雅,美国人林乐知、玛高温等人,大批翻译西方科技书籍,为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曾国藩看来,洋务是一个整体、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两件孤立的事。这一串之事中,也包括派员留学。

1871年,曾国藩与李鸿章联名上奏,建议朝廷选派优秀子弟赴美留学,这是曾国藩去世前为国家办的最后一件大事。

 

虽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

晚年的曾国藩虽然已经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尽管右眼已经失明,左眼的视力也并不好,但他还是每天在处理完公事后读一点儿书。有时眼睛实在太疼,就闭目默诵。

他仍然每日照常工作,从不休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把自己逼到了极限,也让自己的生命终于抵达了终点。

直到生命的末尾,曾国藩仍然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自省。

从曾国藩最后几天的日记可以看出,他每天都要清理文件,见客,阅理学著作,批稿簿,晚上核改信稿。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终于走到了人生尽头。死亡的消息传开,他的门生故旧们都非常震惊,纷纷悼念。

就在儒家精神世界崩溃的前夜,曾国藩这个最后的精神偶像出现了。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

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年,其功不可谓不大。

就立德而言,他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五十年后相继主宰了中国的两个大人物——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很推崇他。

说到立言,他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对理学身体力行,登堂入室,造诣很深。

曾国藩的成功,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曾国藩一生功业都是在传统文化的支撑下完成的。

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

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的认知传统又使他能够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和经验,应对复杂的世事,饶有余裕。

至诚待天、忠恕对人的道德准则,使得他能为人磊落,不为低级趣味所纠缠,纳人细垢,成己大德,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降服人,吸纳人,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曾国藩身上的儒学精神,是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他掌握了儒学的真精神。

曾国藩做官非常成功,他善于进退。曾国藩事君至忠,事亲至孝。对于兄弟,互见肺腑,毫无芥蒂。

夫妻之间,相敬如宾,感情深挚。对于儿女,他既慈爱又严格,能够尊重孩子人格,教育孩子总以鼓励为主,没有传统家长那种居高临下的不平等作风。

曾国藩的一生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失败的。他是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补天的女娲。

然而在垂暮之年,他猛然发现自己一生的奋斗,以一人之力,无法挽回传统社会积千百年形成的强大颓势。

他没有能探悟到拯救旧世界的真理,没能实现自己澄清天下造福万民,创造一个以儒家学说为指针的太平世界的理想。

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

他无望的努力在人类精神征途上,树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