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劳亭》这首诗并不是真的因为去劳劳亭送别友人才写的,所以诗中没有送别的具体场景。李白这天来到此地,却不为送客,只不过是好似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客的劳劳亭了,这一联一笔两到,既表明了作为一个长年浪迹他乡的游子对离别的深切体会,又巧妙地提到,劳劳亭无疑又是送往迎来之中最著名的地方了。所以尽管不送客,走到这里,也忍不住会想到别离,想到感伤。江南虽说春早,但是身边还看不到一丝春意,连柳条也没有泛青。没想到正是这不见春意的柳枝,唤醒了李白的创作灵感,在刹那间就跳了出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古人都是从眼前的景物想到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而李白到劳劳亭时,连柳条都还没有绿,明明是春风未绿江南岸之际,却被他写得有情有意,原来春风就是怕行人太伤心,才没有把柳条吹绿,这看似无理的拟人写法,却更加丰富了人间的离情别恨。

《子夜吴歌·冬歌》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思念征夫的感情,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了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社会一般,二歌典型性均强。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彼此并无二致,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的佳作。

《宣城见杜鹃花/子规》写这首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此时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不能回到故乡去。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不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觉得没有面目见蜀中父老。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这首诗贯注着一种对大自然的欣喜之情,但又透着自已的悲凉及浓重的思乡之情,巧妙地运用了一字三叠与承接吟咏的手法,让人觉得婉转含蓄,一波三折。写景、抒情,句句色彩鲜明,声声悠扬悲呜,读起来摇曳跌宕,又沉重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