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有湿垃圾处理设施1514处,日处理能力3700吨,不少老旧设施处理量都只有10~20吨。这些处理设施大多数工艺和处理规模没办法满足要求。于是,上海开展了一轮新建及改造工作,新建改造一共有15个湿垃圾处置点。十三五期间计划日处理量会达到7000吨。

湿垃圾占生活垃圾比例在50-60%,上海的日产生量在20000+吨。折算在12000吨+加上餐饮企业,企业餐厅等的餐厨垃圾。保守应该14000吨+。

即使全部按计划完成,整体的处理缺口还是很大。所以未来还是至少一半的湿垃圾会和生活垃圾混合处理。

湿垃圾厂目前推荐运用的工艺是厌氧发酵15-30天,产生沼气发电,固渣进焚烧厂焚烧。目前混合垃圾的工艺是垃圾坑发酵7天然后焚烧,产生热能发电。两者最终都是发电。湿垃圾比混合垃圾多一步厌氧发酵产沼气。两者资源化的产物都是电力,发电量差别多少我不清楚,但加上前端垃圾分类的投入和湿垃圾单独收运的成本(上海垃圾焚烧成本200+元/吨,运输成本300+元/吨),感觉算经济账肯定是不合算的。

湿垃圾的这种沼气发电方式相比混合垃圾焚烧的环境收益体现哪里?对于居民的素质提高是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我们拭目以待。

毫无疑问,垃圾分类是一件造福全人类的事情,上海已经迈出了很大的一步。在不久的将来,2020年,垃圾分类将从上海推广到全国很多城市,这其中也包括武汉,我们需要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