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8:30,在党支部的组织下,全体党员及全体员工集中诵读学习《学习强国》,学习内容主要围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时代性和协同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展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引领下,我们党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的历史进军中,勇于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增强斗争本领,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带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灯塔,擘画了人类未来美好愿景,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潮中汇聚起共同逐梦的磅礴伟力。同时,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流域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完毕后,张娇同志根据学习内容结合自身工作情况,做出如下汇报:

一、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时代性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性。时代是思想之母。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时代是这一思想的鲜明标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同时我们也面临新目标、新变局、新难题、新考验: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要用10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这种转变不但速度、规模超乎寻常,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也超乎寻常。我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一些国家和国际势力对我们的阻遏、忧惧、施压有所增大,这是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如何在乱局中保持定力、在变局中抓住机遇,对我们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而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风险”更需要我们时刻警醒面对。时代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必须作出新的回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这一思想在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和把握党和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中应运而生,在不断破解难题、应对风险和挑战,朝着梦想不断奋进的新实践中顺势而成,彰显了辉煌的时代风采。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性。实践是理论之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成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观念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制约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社会思想舆论环境中的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等等。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取得,根本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彰显了这一思想的实践特色和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伟力。通过对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理解把握,我们更加能深切地感到,在当代中国,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别的什么思想能够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问题。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突出贡献就在于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二、学习协同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且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一样,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对内蒙古来说,黄河“几字弯”天下闻名,只有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沿黄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构建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生态走廊,对于沿黄地区实现生态与经济叠加共生、互促共进,再造区域发展新优势、持续增长新动能非常迫切和必要。

(一)推动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生态走廊建设意义重大

沿黄经济带既是内蒙古的经济核心区、最强引领带动区,也是矿产资源型产业集中集聚区、多元文化相融交汇区、民族团结的代表区、生态环境脆弱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劣势都十分明显。打造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生态走廊,让沿黄经济加快生态化、绿色化转型,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是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不管从经济体量看,还是产业结构看,沿黄地区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都将对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决定性和主导性作用。可以说,我区已经走到了“经济转型看沿黄”的关键时期。2018年,以呼包鄂为主的沿黄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区65%,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占49%,集中了全区85%以上的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型工业,重化工业增加值占自治区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同时,沿黄地区是我区生态最脆弱,土壤沙漠化、荒漠化、盐碱化等面积最大,水污染最重、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区强调: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是发展问题。以生态优先,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已经是沿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生态型经济体系已是大势所趋和迫切之举。文化旅游业是典型的绿色产业、生态型经济,构建沿黄文化旅游生态走廊,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文旅经济的重要支撑,让文旅经济成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不竭动力。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是公认的综合性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大、涉及面宽、拉动力强、“一业兴、百业旺”乘数效应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既可以带动数百个文旅及相关绿色产业发展,也可以有效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沿黄地区聚集,促进传统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和新兴绿色产业加快发展,进而实现文旅产业“一业兴”,带动区域绿色经济“百业旺”。

二是构建生态文明的现实选择。黄河是内蒙古中西部各盟市主要的水源地和重要的湿地生态功能区,沿黄地区生态脆弱,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除阿拉善盟外,沿黄其他5个盟市都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推动沿黄经济绿色化转型,发展生态型经济,已经成为沿黄经济带转型发展的政策扶持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推动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生态走廊建设,既是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建设“母亲河”,让黄河“几”字弯岸绿水美,像“母亲”一样,成为持久哺育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又是将“绿水青山”的优美生态环境转化成“金山银山”的大发展,形成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

三是凝聚沿黄各盟市发展合力的重要举措。过去几十年,主要由于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使沿黄各盟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呼包鄂三市GDP和财政收入均占沿黄六盟市86%以上。与矿产资源相比,沿黄各盟市都拥有相对均衡、富集、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推动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生态走廊建设,构建生态型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既能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调动各盟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又能整合沿黄各盟市生态和文旅产业的要素资源,统一规划、协同发展,避免产业雷同、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减少内耗,凝聚强大的发展合力,在文化旅游生态走廊建设中,形成你追我赶、你缺我补、你优我特的竞相发展局面。

四是满足消费升级的客观需要。随着人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的提升,追求生态、绿色、时尚、健康等已经成为消费升级的趋势和主流。推动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生态走廊建设,构建绿色、时尚、健康的生态型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应成为沿黄经济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选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方向。尤其是,文化旅游业是第一大服务业,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带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的重要产业。据有关数据统计,文化旅游接待人数每增加50人次,可带动直接就业岗位1个、间接就业岗位5-8个,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2018年沿黄各盟市接待游客近1亿人次,并且每年仍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每年可新增直接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新增间接就业岗位超过100万个。

五是呵护“模范自治区”荣誉称号的支撑保障。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我区各族人民长期交流交往、文化融合互认、共同发展的“民族河”。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是蒙汉等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民族融合的实践证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推动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生态走廊建设,强化生态与经济协同共进,既是有力带动各族人民共同就业创业、共同脱贫致富,形成物质利益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更是通过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弘扬蒙汉“天人合一”等生态文明思想,促进文化深度交融和深层次认同,形成文化融合认同的精神利益共同体的有效途径,高质量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呵护“模范自治区”这一光荣称号。

(二)推动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生态走廊建设比较优势明显

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生态类型和自然组合优势等都非常明显,具备打造文化旅游生态走廊所需的集中配套、统筹建好、大力推进的基本条件,也有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

一是文旅资源富集优质。沿黄经济带地域广阔,生态类型多样,人文历史悠久,不仅有广阔美丽的大草原、碧波浩荡的大河湖、金色神奇的大沙漠、色彩斑斓的大农田、风情各异的大边境等独特壮美的自然风光,还有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韵味独特的游牧文化、魅力无穷的草原文化、博大精深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承接古今的丝路文化,以及西口文化、戍边文化、和亲文化、古人类文化等文化元素异彩纷呈。沿黄各盟市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富集、类型齐全。如,按照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衡量,全国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分为8种主类、34种亚类、181种基本类;沿黄各盟市基本都具备8大主类、70%以上的亚类、近一半左右的基本类。特别是,沿黄文旅资源具有鲜明的多样性、典型的代表性和良好的组合性,其中很多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同类资源中都是“最字号”“源字号”“独字号”。

二是生态治理力度较大。沿黄经济带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退耕还林、生态补奖、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及城乡绿化等国家和自治区大型生态工程都在该区域长期实施,生态治理经验和技术成熟,生态治理成效明显,已经取得的库布齐治沙经验,受到世界公认,并得到示范推广。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沿黄盟市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加快推进,以及黄河生态大保护战略的实施,沿黄生态保护治理力度将不断加大,生态功能优势将更加凸显。

三是产业基础较好。沿黄地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集中集聚、配套能力较强,是自治区推动文化旅游生态走廊建设,经济基础最好、支撑保障能力最强的地区。特别是,除相关产业发展外,沿黄地区文化旅游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自身的基础条件和产业支撑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2018年,仅呼包鄂三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5%以上;自治区约60%的规模以上文化企业集中在呼包鄂三市。2018年,沿黄六盟市实现旅游收入2260.7亿元,同比增长19.9%,高于自治区平均增速3.3个百分点。特别是,阿拉善、巴彦淖尔和乌海整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盟市,依托优质特色的旅游资源,旅游收入增速分别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22.4、5.2和1个百分点。

四是市场需求旺盛。随着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加快改善,文化旅游由过去少数人的奢侈消费已经转变为大众常态消费。总体上,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将持续较快增加,只要有好的项目、好的产品、好的服务,文化旅游市场将在较长时期保持旺盛需求。国内市场看,2018年国内游客达到55.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6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国内旅游将超过65亿人次,成为全球第一旅游大国。我区市场看,十八大以来,我区接待游客年均增长20%以上,完成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我区其他主导产业的增速,成为经济增长的突出亮点。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居民收入普遍增加,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文化旅游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五是政策扶持有力。国家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建设和文化旅游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将中华文化提升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的高度进行具体阐述,并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服务业产业体系的龙头和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加以重视和扶持。同时,国家和自治区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政府机构改革,完成了部门整合、业务融合、资源共享,为文化旅游业一体打造、相互提升、加快发展打通了制度壁垒。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515战略”,大力推进厕所革命、乡村旅游、旅游外交、文明旅游、全域旅游、旅游+等一系列重点举措,并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自治区李纪恒书记和布小林主席都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专题部署,并且专门出台了多项扶持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政策举措,积极通过专项资金、地方债、文化和旅游产业基金、组建旅游投资集团等方式,加大对文化旅游业的资金投入。

(三)几点思考和构想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推动黄河流域大保护,生态型经济快发展为目标,加快构建“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生态走廊”。

一是将“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生态走廊”构建成世界最大、最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生态集聚区。沿黄河文化旅游生态走廊全长830多公里,覆盖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文化旅游走廊最长,覆盖面积最大,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综合性自然资源组合最好,草原文化、农耕文化、西口文化、河套文化、敕勒川文化、蒙古族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其他少数民族和各类宗教文化最集聚的地区。通过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生态走廊建设,用世界级眼光和国际视野,坚持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和文化、旅游产业深度挖掘、一体规划、一体建设、有机融合的原则,打造全球最大、最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集聚区,实现文化旅游业绿色化、高质量转型发展和更广阔的市场拓展。

二是将“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生态走廊”构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和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发展引领区。针对区域协同发展既是国家整体布局的战略导向,也是我区推动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打造呼包鄂区域经济增长带动极的努力方向。通过整体统筹、资源互补、共建共享、差异发展的沿黄文化旅游生态走廊建设,在生态环境和文化旅游等相对较小的范围和领域,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和部门藩篱,推动生态文明共建、文旅资源要素整合、各盟市联合、文旅产业融合、相关部门配合,实现生态环境和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发展的“点上突破”,引领带动呼包鄂等盟市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更有质量、更有效率地“面上开花”,构建国家以“生态—文旅”区域协同为突破,带动更多领域区域协同发展的引领区。

三是将“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生态走廊”构建成自治区文化旅游生态深度融合示范区。文化、旅游、生态具有天然的耦合性,这也决定了三者具有很强的融合性。针对我区文化、旅游和生态长期存在规划不一、布局分散、融合不足、互补提升不够等制约,迫切需要符合内蒙古区情实际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示范引领。通过沿黄文化旅游生态走廊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文化与旅游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节庆活动、产业产品、思想感情等各方面、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思想认同、规划统一、目标一致、政策配套、协同发展的共同体意识,有效促进文旅生态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组合,文旅产业协作整合,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旅游生态深度融合发展经验,向全区示范推广。

四是将“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生态走廊”构建成“文化旅游生态+”多元融合试验区。文化旅游是综合性产业,与其他产业和领域具有广泛的融合性。产业相互融合的过程,就是相互“赋能”的过程,也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过程。通过沿黄文化旅游生态走廊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文化+”、“旅游+”、“生态+”及“文化旅游生态+”等多元融合发展。全面构建文化旅游业、生态产业与其他产业、领域等多元融合发展的试验区,为全区文旅生态产业产品创新、功能创新、发展方式创新等提供借鉴。

五是将“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生态走廊”构建成中俄蒙经济走廊文化旅游生态发展展示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文化交流与旅游则是增强人们相互亲近、理解信任的最好方式。沿黄地区作为“一带一路”和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节点,通过沿黄文化旅游生态走廊建设,深化“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国际合作,推动中俄、中蒙等文化交流与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共同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加快与国际文化旅游服务标准接轨,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国际化水平。通过特色化打造、国际化包装,构建“一带一路”和中俄蒙经济走廊“生态-文旅”发展展示区,进一步提升地区文化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