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里仁篇 2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评析】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评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评析】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评析】
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评析】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评析】
百善孝为先,为人处世最重要的是讲究“孝”字。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不但能用一颗纯正的爱心对待自己的父母,还能用同样的礼节对待别人的父母,对这样的人才能委以重任。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首先是能记住父母的年龄。父母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做子女的都会有两种心理,即喜忧参半。喜的是父母又平安度过一-岁,长寿 了一年;而忧的是,父母的年岁越高但也越衰老。这就是孝子之心的体现。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评析】
在孔子的眼中,做人应当谨言慎行,不要轻易地对他人作出许诺。若是做不到的话,很有可能会失信于人,影响到自己的威信,
难以服众。“君子一 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要遵守诺言和说话要算数的道理。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评析】
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大大小小的缺点或毛病,也因此经常犯错也是自然而然的,不过话虽如此,我们如果能尽量减少犯错则对自身、别人和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
对于如何减少犯错,之前孔子有告诉过我们方法:就是谨言谨行,经常反思和约束自我。而反过来,这样约束自我的能也就不那么容易犯错了。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评析】
本章的内容言简意赅,即少说话多做事。在春秋时期,这句话就已成了当时智者行事的重要法宝之一,而时至今日,依然是人们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之一。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知道什么事情要尽快做什么事情慢慢做,其实是很考验-个人的能力和品德。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时刻审视自己不断完善自我,谨言谨行,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评析】
德性是一种人格魅力,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久而久之,有德行的人周围就会聚足人气。正所谓“德行所指”, 人心所向,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评析】
这是孔子的弟子子游总结的话,“数” 的本意是列举过错,并加以惩罚,这里应该是频繁地数落、劝谏的意思,子游说在单位里,君主有什么过错,作为仁者忠臣,要加以劝谏,但是如果同一个问题,你不断地劝戒,那就是容易惹上祸端,跟比干-样,弄不好还会掉脑袋,与朋友之间交往也是如此,如果对方不知悔改,你还不停地提意见、说教,最后朋友之间也就疏
远了。
译文
孔子说:“不要老是想着官位,要担心自己有没有能力胜任这个职务。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而要努力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
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孔子说:“君子通晓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事奉父母,对于他们一些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触犯他们,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孔子说:“父母还健在时,就不要远离他们;如果一定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孔子说:“父亲去世很久以后,他依旧还是像他父亲生前那样坚持固有的为人准则,那么这个人就算是做到了孝。”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发表言论,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耻。”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孔子说:“君子总是说话谨慎,做事情行动敏捷。”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处。”
子游说:“太频繁的出现在国君的身边,就会为自己招致羞辱;劝告朋友过于频繁,反而会被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