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泰伯篇》,文中提到孔子对于三代的推崇、赞叹。这里提出来,舜为什么为中国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为他有优秀的干部。领袖固然重要,干部更重要。换言之,干部难得,领袖也难当。舜当时期定天下,留万古美名,靠他有禹、稷、契、皋陶、伯益五个好干部,天下就大治了。我们要特别注意,仅仅五个人就可以把天下治好。

我们研究历史,可以发现无论古今中外,任何一代,真正平定天下的,不过是几个人而已。汉高祖靠手里的三杰,张良、萧何、陈平而已。韩信还只是战将,不算在内。当然汉高祖也能干,很懂得采纳意见。汉光武中兴所谓云台二=十八将,还不是中心人物,真正中心人物也不过几个人。外国历史,意大利复兴三杰,也只三个人。每一个时代的治乱,最高思想的决策,几个人而已。

“道”、“德”这一对概念在子学时代的语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道,其字源学的意义是指道路。在《诗》、可信的《尚书》篇章等文献中已经大量出现。其所指在语源的变迁中不断变化,可分为三个方面,从所指到意指再到喻指的变化。而道字三个方面意思的变化又与时代背景中宇宙模式的变迁有关,在族群作为神的后裔自我认同的时代,族群的神性祖先即是世界的意义之源也是族群的意义之源,因此此时代的律令是神的律令,在春秋之世,族群组织开始转化为地域化组织,“道”这一概念的意涵进一步扩展,借喻为天人世界之道。“道”之所指由道路,借为意指“天命无常”背景下的族群之道路,即文武之道,然后喻指宇宙之道、天人之道。德,其字源学的意义是指符合某种至高原则的行为。前部分强调了人才的难得,其实是为了更加强调舜帝和武王知人善用的难得;接着后半部分突出了周的至德,将二者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以德治国,施行仁政,实施人道,才能更好的吸引和任用人才。

每个朝代或多或少都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但都没有舜帝和武王治理的好,这就是看君主是不是以人道治国了,这也出现了孔子对于以德治国的推崇。孔夫子推崇的是将以德治国和以道治国的结合,实现天道和人道的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